問:踏入大學之後,我加入了某一個需要合作性的興趣群體,但我發覺自己難以與這個群體裹的人建立關係,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自己在與人建立關係時覺得無力建立。他們之間彷彿已經自成一個圈子,儘管有共同興趣但我卻難以與他們有話題或者有比較長的對話,大多只是表面的寒暄幾句。我懷疑自己的性格是否有問題, 是否我的interpersonal skills & communication skills太差。最後,我因為一整年都因為難以與這個群體裹的人建立關係,覺得自己在當中沒有價值和歸屬感, 最後選擇退出。退出後,我一直很怕把此事告知我身邊的人,特別是我的師長, 因為我覺得我的退出很丟臉,是意味著我沒有能力。每當有人問起我在那個群體的近況和為何退出時,我都轉移話題, 因為我講不出口。我想知道如何可以在這兩件事上想得通,看到我的問題是什麼以及如何解決問題/解開心結。
答:首先,你不要太自責,這不是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請你緊記,我們不可能跟所有群體或任何人都一定能成為好友或夾到,理想的情況下當然希望做得到,但世事並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不同人的性格、思想、待人接物等的方式各不同,你曾經努力過,已經是一種對自己很好的交待,最少你思考過也盡過力,不然你也不可能會在言語間給我感覺到你的無奈和迷茫。
下文我將會舉我的例子告訴你我也曾面對過這種情況,後來怎樣透過自我肯定和思想調整令自己開展另一個階段。
雖然具體情況我了解不多,但我也假設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其他人的適應和融入時間比較快,而你是個比較慢熱的人,在融入的過程中你未能找到一種自然感,以及其他人也未有察覺到身邊人較慢熱。漸漸在相處和合作的過程中,可能你會慢慢出現孤獨感、不被重視、溝通困難感覺越來越強等等。這表示了你對這個群體曾經充滿著盼望,可惜因為溝通上的困難令你對自己的個人價值和自我肯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懷疑。
第二種情況,若然你們之間也曾有過一段交談的嘗試,在個人或群體話題中你感到嚴重的無力感。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很可能是大家生活環境、眼界、見識、追求的精神/物質生活各有不同,以致在溝通上未能建立關聯性話題。這不是代表了你自己有問題,只是剛好群體中的人未能跟你對上。這一點你必須要分清楚。我相信在大學群體中出現欺凌情況應該少之有少,我亦不太擔心你的情況會有這種形式出現,因此以上兩種是比較常見的,亦比較少人具體能意識到的情況。
你可以想像,如果10個人當中,有7個人的興趣和價值觀都是差不多的,他們一定會很容易走在一起談及各式各樣的事情,以及參與一些共同喜愛的活動等等。相反,其餘3人又怎樣? 這3人自然會有種被排斥或格格不入的情況出現,日子久了,就會像你說的一樣彷彿他們已經自成一個圈子了。假若,這3人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其中2人性格及價值觀相近,他們很大機會因為溝通或事件上因而互相了解而成為好友,那剩下的1個人就會變得孤獨起來。第二種情況,三個人性格及價值觀也是不一樣,大家很難談得起來,只能在群體工作中有點貢獻。時間久了,和你差不多的那種感覺和情況自然也會在他們3人身上發生。同樣情況下,亦開始以懷疑自己、比較其他人、自我否定等的模式來責備自己。我個人形容這是一種通病,因為在過程中沒有人給你分析,也沒有人告訴你自己正處於一個胡同裡面。
你最後選擇退出,我能夠理解那份感受,也沒對與錯之分。退出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有沒有想過可能因為退出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圈子,減少煩惱和浪費時間責備自己,反而多了更多機會可以讓自己找尋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群體?
本人在大學時期不是一個很受歡迎的人,身邊有不少人對我產生很多不好的觀感,因為自己的思想、價值觀、行為、野心等等都跟其他人有很大分別。因此,在我的生活圈子中有很多已經自成一角的大小圈子,我曾經嘗試去融入他們當中,但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性格、想法、價值觀等等跟他們有比較大的出入,因此我選擇不勉強自己,繼續做好自己眼前的事,計劃未來,同時從過程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結果我在畢業前,找到了6位能共患難的兄弟。
如果你能正常與人交談,沒有讓人難以接受的古怪行為,不用自責或懷疑自己,只是夾與不夾的問題。根據我閱人無數的經驗和總結,人與人之間能否成為好友或交心之前,第一種情況都是靠感覺,溝通過程中都是自然,而不是被迫的那種痛苦與難受,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訊號,繼續溝通下去就知道是不是找對了人,若然不對也不用灰心,因為世上真的總有能讓你夾到的人等待你們相遇。
以你的這種情況,首先認清我以上提及的情況,然後調整自己的思想,不要比較和以責備方式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溝通能力。若然再有朋友問你為甚麼退出了,你便勇敢告訴他們,覺得自己在這個圈子中有點不太合適,因此希望離開去尋找自己合適的圈子。若然有人追問說,裡面的人對你不好嗎? 你可以繼續答:他們都很好,只是我有其他方面的追求,希望成長方面有點不同。緊記,共同興趣只是一個很低層次的因素,興趣相近不代表能溝通到,只是多一個機會讓大家多了解和參與,實際情況是要靠相互的經歷來建立一段穩固的友誼。
以上建議及意見實屬本人的見解
希望能為你解開心結和提供一個更好的思考方向。
李子楓
勵志教育青年基金(InspireHK) 創辦人及主席
(圖片來源:互聯網)
Comments